2008/01/19

83.酥油淺談

一直有人問酥油是什麼?哪裡可以買到?近來有人談論它是否就是「起酥油」?以下是一些心得可作參考。

基本上,酥油跟起酥油是兩碼子事。好像薑粉不同於黃薑粉,白紙不同於白紙盒一樣。

香港大部分印度與尼泊爾商店都有,20至40港元一小罐,很多時是罐頭形式出售。也有膠瓶裝的。酥油是黃色的,但不能叫黃油,因為有時黃油是指牛油。酥油英文是 ghee ( 音譯 ),是牛油經淨化 (精煉 ) 後留下來的油脂。所以有時英文產品包裝上寫成是 “Clarified Butter” 或 purified butter。很多時牛油與酥油可以作為對方的代替品就是這個原因。在印度文化裡,葯、食和宗教範疇中都見到它。自從吠陀時代開始,酥油已被廣泛提及和使用。

酥油的製造方法是很低科技的,先把凝結的牛油以人手攪動令乳清 (whey )流出,(有時先將牛乳輕度發酵,或省去這攪動部分) 再不斷以文火加熱令水份和部分雜質蒸發。直至有白泡沫浮於頂部,停火,過濾除去浮面的雜貨,自然冷下來凝結的就是酥油。因為提煉後雜質較少,在印度炎熱地區能保存較久,只要用器皿密封,防止受潮和氧化即可。基本上不同動物的奶都可製作酥油,如北非的埃及,中非的馬賽人及和亞洲的青藏地區都有類似的東西;但對印度人來說,只有乳牛的牛油造出來的酥油才是神聖的,可用於祭祀。

至於現代才出現的植物或動物起酥油 ( Shortening ),卻是以較高科技造出來的。它又叫食用氫化油。根據中國糧食部行業標準,「起酥油是指動、植物油脂的食用氫化油、高級精製油或上述油脂的混合物,經過速冷捏和製造的固狀油脂,或不經速冷捏和製造的固狀、半固體狀或流動狀的具有良好起酥性能的油脂製品。」它俗稱白乳油、化學豬油等。一般由大豆油、粟米油、棉花籽油或棕櫚油等經過氫化而成,呈白色或淡黃固體狀,無味,適合配製酥皮、餅乾、蛋糕、植脂奶油忌廉等,亦可作炸油用,但包含大量現代人聞之色變的反式脂肪 (trans-fat)。根據美國農業部營養素資料庫的資料,每 100 克烘焙用的植物起酥油可含高達 40 克反式脂肪。為配合市場需要,近年市面上亦有不含反式脂肪的植物起酥油。

參考:

酥油
- 酥油 (印度) – 中文維基百科網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hee (英文維基百科網)
- http://webexhibits.org/butter/clarified.html
-http://www.ayurveda.com/online%20resource/ghee_recipe.htm

起酥油
http://www.consumer.org.hk/website/ws_chi/news/press_releases/p36403.html (香港消委會 )
http://www.vegetarian.v-win.com.hk/11/11-08.htm
http://www.yzm930.net/zl/gb4-25.htm
= = = = = = =
後記 (2008.2.19):
網上搜查一下「酥油」,發現在「雅虎知識」之中連最佳答案都寫成酥油=起酥油,英文是shortening云云。唉!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即使以知識廣博自居的網站或社群,都無法避免以訛傳訛,無形中散佈知識的毒草。只要有一個人 ( 這次是一個教烹飪的所謂老師 )先錯誤地「以為」起酥油這名稱可簡化為酥油,其他人就會你抄我抄,左貼右貼。結果,網民習非成是,習非勝是。

2008/01/16

82.六祖慧能傳

少年時與母親回鄉到廣東新興,她告訴我六祖慧能也來自新興;也跟親友到過與六祖有關的寺廟一遊,已有少許肅然起敬之感。六幾年前再跟她回鄉,她再提到惠能,我就立即在那兒市內書店走一趟,一找就找到一本中英對照的《六祖慧能大師畫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回程時在船上看了大半。我非佛教徒,但六祖慧能的事跡很令人感動,且充滿生命的智慧的啟發。回港後再託人再買,也在香港找到,介紹給其他人,包括外籍的霎哈嘉兄弟,很多人都有同感。

為何一個目不識丁的窮小子,不但能以一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語留名萬世,而且能以此擊敗當時繼承禪宗第六代祖師衣缽的大熱門人選神秀?這是佛教門外漢、或對修行初入門者對了解何謂修行、求道、何謂明師的上佳參考資料。有一點補充,伊斯蘭教的開山祖師穆罕默德,耶穌自己和他的入室第子等聖人很多都是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草根階層。

因從前新興受肇慶市所管轄,上月到廣東肇慶參加比賽有機會作旅遊,導遊小姐也提到六祖慧能,又勾起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思念。

十多年前香港的爾冬昇導演拍過一部【達摩祖師】,講的就是從天竺來華,並在少林寺開創禪宗的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 (Buddidarma)。想不到原來台灣有也人拍過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六祖慧能大師傳】。現在這電影可以在網上免費看了。不過,論戲味、知名度和水準,都有點不及【達摩祖師】。好!去片:

上集




下集


有關六祖慧能的事跡,可參考:
1. “六祖慧能是文盲嗎?” - 香港佛教512期( 香港佛教聯合會)
2. “禪偈品旨”( 蔡日新撰) 香港佛教480期
3. .“六祖壇經目錄” (蔡志忠漫畫系列資料庫‧台灣 ) http://dbnet.ncl.edu.tw/tsaiani/SIX/six-02.htm (有動漫畫10分鍾)

2008/01/13

81. 神話?神的話?

近來很多人說久違了神話故事,很久沒有人講了,想多聽一點。今天就開個神話學堂,先來講下有關的「基本功」。我們要先打好理論和理解的基礎,否則再好的材料,珠玉在前也只會令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摸不著頭腦;有些人卻可能會盲目的抗拒或盲目的接受,囫圇吞棗,消化不良,不明所以。
來到霎哈嘉之前,小弟沒有把太多注意到中外各地的神話故事,在玄學方面也涉獵不多。來到霎哈嘉之後,錫呂瑪塔吉也只是點到即止。不過,跟很多人的經驗一樣,得到自覺之後,加上母親的大小開示,才能更明白各地的神話、宗教、哲學、醫學、養生、道德、聖賢和玄學等各範疇的真義;也能更明白祖國傳統文化的可貴。

幾年前曾在圖書館裡翻閱一些研究神話理論的書,很失望,看罷序言已不想看下去。很多學者對待神話故事的態度是:神話只不過是原始社會的先民在長時間跟大自然接觸和交往,不斷探索大地面貌時的一些總結,又或是以故事抒來發一下自己對大自然和宇宙的看法和情懷。而且,他們普遍認為很多故事都不是由一個人寫成,是一點一點的積累,慢慢改寫修飾而成。雖然學者們會較普通人更仔細的把神話故事 (myth) 和傳說 (legend) 分開來討論,但不難發現,學者們仍是不自禁地以傳說的角度去理解神話故事。這是筆者不拘同的。神話故事應該是上天真理的 fossilization (化石模式 ),讓千萬年後人人仍能從化石之中平等地窺見上天的面貌和意旨。只要有緣,我們不必任何中介人為我們傳話,給他們壟斷來自上天的知識,尤其是印度的神話。

與其要問神話故事的來源,不如先問:為什麼要有神話故事?它的作用是什麼?

所有廣泛地受印度人膜拜的主要神祇,都(一)曾在遠古的神話和宗教古經典裡出現過,而且(二)至今仍廣為傳誦。其廣泛的程度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這兩點都是世界各地的神話與印度神話之間最明顯差別的地方。

要明白印度這個靈性之鄉的文化和宗教哲學,我們不得不瞭解其神話。來到霎哈嘉, 越來越發覺,所謂「神話」故事,有些是「神的話」,有些是仙人指路或「天啟」,由修行者寫成,有些記載了大量神話故事和經文的印度古老典籍更相傳是仙人 (例如廣博仙人、蟻蛭仙人 ) 所寫。為什麼他們要把故事寫下來呢?

回看印度歷史,古時印度出現過種性制度 (caste system ),即我們現在指的階級制度。四大種性包括婆羅門 ( 即祭司及其後人 )、皇族貴冑與武士、平民和賤民。這種階級思想到今天仍是陰魂不散。古時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出現過巫師或祭司之類的一群特殊階層。印度也不例外。原本因為他們有特異功能,懂得與大自然的神明溝通,漸漸的,人要跟上天和神明溝通,他們就是唯一可選的中介者。可惜,權力使人腐化。他們位高權重,還壟斷學習和使用梵文的權利。梵文是印度各大古老經典所用的語言,也被視為上天的語言。黎民百姓不懂梵文,沒有資格學梵文,上天的知識也就由一小撮特殊階級壟斷,人要找尋跟上天合一的知識和法門也就給這些祭司、中介者壟斷。試想,這情況上天喜歡嗎?認可嗎?

天無絕人之路。上天就是利用神話故事,讓人人都可以完全平等地瞭解祂各個面相、接近祂的真理。人人可以傳誦,不分貴賤。來到霎哈嘉的感覺是,神話故事也能以有趣和隱昧的方式,等待我們這些有緣的人、有心的人能在「黃金時代」和「揭露的年代」,在覺醒開悟的狀態下更深入的窺見上天的意旨;它也向我們揭示了三脈七輪、「天人合一」、正道正法、修行和霎哈嘉文化的真義。例如,看看象頭神格涅沙受創造的神話故事,它幾乎把根輪的顏色、花瓣數目、特徵、力量和相對大自然元素等等全都啟示了。又例如,看完印度兄妹節和喉輪特質的資料,再看關於神祇克里希納的故事,自有另一番體會。

小弟一直都建議大家多看印度神話。可以自己在書店找,過去幾年坊間簡体字版的選擇越來越多。不過要小心挑選,讀時也要保持明辨力。有兩點要交代一下。一、因為歷史原因,有些故事細節在流傳的過程中曾被人故意篡改或曲解,尤其中古時代印度出現過一些密派方術 (美其名叫 tantric譚催瑜珈,今天密宗的男女雙修邪門就是多得他們的誤導 ) ,大力渲染天神的風流韻事。二、很多新翻譯都是某教派門人所譯,不少是從旗下的英文本再譯出,書的結尾也有其宗師肖像。很明顯這些資料會有故意的偏倚和不純粹的知識。

小弟鄭重推荐我國一代梵文泰斗,被視為國寶的季羨林老先生的各個譯著,包括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 ( 有關羅摩王子與猴神的故事 ) 與摩訶婆羅多 ( 大戰書 ),還有北京大學梵文教授張保胜先生直接從梵文譯出的 《薄伽梵歌》。如果要一本書就包括多位神祇,有英國作家 V. 艾思斯著 (孫士海等譯 ) 的《印度神話》(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2001)。她雖是英國人,但那是她結合多年的研究寫成的,有二百多頁,平裝,是綜合性的入門書,仍很有參考價值。

= = = = = = =
參考: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訂購: 1 , 2 , 3. 簡介/ 書評 : 1 , 2,
《摩訶婆羅多》訂購/ 簡介: 1, 2,
人民網-文化-【文化人物】季羨林 ( 傳記 2005.8.5)
印度神話 http://angelcity.idv.tw/world/india.htm
獅子吼站精華區- 印度神話小考
印度人的異性結義 -- 兄妹節 (Raksha Bandhan)

本blog (無極而太極 -http://sahaj-fai.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

2008/01/07

80. 深圳交流新体會- 何謂交流、溝通

(1) 深圳的元旦交流會順利完成,想講一些新体驗。有些事情要講很多遍,重複又重複,其他人才會明白領會,或是聽得進耳朵;不過,有些話若果說了,反會產生誤會;有些事若果不說清楚,却又更加有誤會。

想起 Simon & Garfunkel 在70年代在名片「畢業生」裡唱的名曲 “The Sound of Silence” ( 寧靜的聲音 ),裡面有兩句話充滿哲理: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人們在聽但聽而不聞 )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們在講卻言之無物)

表面上Hear 與 Listen都解作聽, Talk 與Speak都解作說話;不過, “listen” 才是指用心用意的聽,聽得入腦的那種「聆聽」。Talk 是講,可以是隨便吹吹水發牙痕;但 “speak” 才是言之有物,由衷的說話那種「發言」。

與人溝通,如果對方總是 hear 和 talk 的那種,那就真無癮。

(2) 最後一天離營,還是選擇與去年一樣,跟深圳群體留後,收拾會場,也多留一晚在中心,爭取機會跟還未踏上歸途的外省練習者交流。不同的是,晚飯時發現,去年同一場合,留下來一同晚飯的有一圍檯,今年是兩圍坐得滿滿的,也許明年……
晚上陸續有人離開,其他人還是很享受這種難得的聚首,然後一同泡足入靜,12時半才睡覺。小弟就在早上5:15起床,一早坐的士到關口過關回港上班。
離開了交流會營地,大家才有更多更深的交流這是好幾次的經驗

(3)有人參加過四次國內交流會,都聽到一些人投訴食住安排總優待一些香港人,且跟香港人談話機會不多,就姑且說出來大家談談有什麼可以改善。分享時大家都覺得,那是溝通和注意力的問題,也是角度的問題。有些人有這種想法,雖然可以說是他的個人問題,不過,主辦者也可能要負點責任。
想起幾次印度之旅,十多年前,第一、二次時參加格納帕提普蕾的活動時,一些當地和西方的負責人曾公開的用揚聲器提醒我們:我們這些外國人會跟印度人住在不同的營房或大帳篷 ( 50至100人那種 ),吃飯的帳棚和某些廁所也是分開的。其實原因有二。一、印度人作為東道主,要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優先享用最好的設施,這是出於禮貌和一盡地主之誼的厚度,更是出於對弟兄姊妹的愛。二、印度人的生活習慣和對清潔的承受能力 ( 尤其是清水 ) 跟我們很不一樣,用餐方式也有點不同。(其實現場感覺,還有第三個理由,就是保安。) 所以前輩向我們忠告說,作為外來人,享用優惠時不要自視高人一等,本地人也不要自視低人一等。這就是把事情說明清楚的重要。可是後來參加印度之旅,好像越來越沒有人再提及這些不大不小的細節了。

這次深圳活動,現場一些人住在戶外拓展訓練中心檔次的青年訓練營,另一些香港和國內一級城市的練習者却可以入住三星級酒店。剛好最後一天早上前者自來水出了問題,令很多人不便;如果不說明清楚是因為前者跟本不夠房間才不得不分成兩批訂房,的確很易引起誤會。而且,照小弟所知,有些人,尤其是越來越多香港練習者,會領會到要帶著既感恩又靜觀的心態去享受活動,也可能參加慣了聚會,也不想帶著一顆激情的心來練霎哈嘉和參加霎哈嘉的活動,就會表現得淡淡然的,就被國內一些帶著很大期望「交流」和學習的練習者以為是故作冷淡。不過,小弟也同意,如果有誤會,雙方都有責任

是否應把不同集体的人編配同一房間的間題,不是人人願意,主辦者也不會知道誰願意誰不願意,會很為難。兩年半前,即第一屆在廣州蓮花山舉行的全國交流會,小弟已公開呼籲過,每一次用餐時,應坐在不認識的人旁邊。之後好像沒有人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