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回顧紀錄) 這兩天同弟兄妹談翻譯。可以分享一下。大家先由「生日」談起。他們以為 //......大陆演化成目前多用“生日”了,只是在70/80/80大寿摆酒席时书面写寿辰了……// 本人建議,改為 「壽辰」。因為,已去世的,和「偉人」,尤其年長的,宜用壽辰。(Shri Mataji 三項全中!!!)
在翻譯界,好注重 「語境」。這是翻譯員要不斷下功夫的地方。
同大陸人談翻譯,因長期語言習慣和政治氣候不同,都只能中間路線,只建議,不硬推,互相尊重。開明的自會聽得懂,也慶幸意見常被尊重。。因為在ccp統治下,從前top~down
的政策令有些詞語故意與台灣不同,學者們不敢腰骨過硬,出現了:
1,一些奇怪譯名,例如數字化(香港叫數碼化,台叫數位化),空間站 (台灣香港都譯作太空站)。
2,過份遷就文盲群體,有些古雅用詞和語法消失,向歐化語體靠攏。例如,我們香港常見的”撥冗”,大陸已無人用。
3,久而久之,習非成是。但會包裝 (美化)成約定俗成。
1,一些奇怪譯名,例如數字化(香港叫數碼化,台叫數位化),空間站 (台灣香港都譯作太空站)。
2,過份遷就文盲群體,有些古雅用詞和語法消失,向歐化語體靠攏。例如,我們香港常見的”撥冗”,大陸已無人用。
3,久而久之,習非成是。但會包裝 (美化)成約定俗成。
以上是我上翻譯課時所聽所聞,加上一些親身體驗。
當年在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的北京,我們想草擬一封信給當時的總理李鵬,因為他曾與Shri
Mataji 見面和合照過,Shri
Mataji 也快飛到北京以Keynote
Speaker 身份出席會議。大陸的練習者告訴我們,如用「撥冗」,無人會明白,因為在大陸已經無人用這詞語了。這個詞在香港和台灣寫公函卻好常見。
(註1:大陸譯名也偶有佳作 例如
"電扶梯”,悉尼。
註2:民國初年,國民政府裡很多南方人,包括國父,就算國語最終只因一票之差選了北京話,地名譯音就特意兼顧南北口音,現在呢?令人懷疑是否故意製造分歧,為不同而不同。比較 "內羅比" vs "內羅畢",肯雅vs 肯尼亞、耶加達 vs 雅加達就明白。最差是「迪拜」,國音粵音都遠離事實,根本不合格。「杜拜」準確得多,也早就在當地和其他華人中廣泛使用。)
註2:民國初年,國民政府裡很多南方人,包括國父,就算國語最終只因一票之差選了北京話,地名譯音就特意兼顧南北口音,現在呢?令人懷疑是否故意製造分歧,為不同而不同。比較 "內羅比" vs "內羅畢",肯雅vs 肯尼亞、耶加達 vs 雅加達就明白。最差是「迪拜」,國音粵音都遠離事實,根本不合格。「杜拜」準確得多,也早就在當地和其他華人中廣泛使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