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霎時自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霎時自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03/22

157. 祝壽‧內在和平節‧再談這電影《自由與解放》


每年今天(321),都要感恩,因為90多年前,她選擇在地上,在人間,出生,也因此令我和一百萬人的生命轉變了。10多前,當歐洲一群專業電影從業員的霎哈嘉瑜伽練習者完成拍攝和剪輯工作,也作了首映,才向全球呼籲翻譯成不同文字,並要趕及在321日前後全球公映來為她祝壽。接到這任務,義不容辭。這是無法推搪的義務,也是無比光榮的責任。
感恩,現在每年,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地,每年今天,都會正式或非正式網上放映或流傳或推薦這電影給有緣人,讓世人認識這位偉人的一生和她的偉大願景。
她,曾經用40年踏足世界五大洲宣揚尋找內在平安的方法,包括了中港台三地。她曾經說過,中國人很有靈性,對靈性來說,中國是肥沃之地。她也說過,她已把她的心留在中國。是她,把我從痛不欲生的精神壓力和失眠狀態中拯救出來。是她為無數人賦予了新生命。
如果下面連結無法打開播放,可以看這個:
以下是去年所寫:
---------------- ---------------------- ----------------
背景資料:
這部電影主要在2003年間拍攝,重要場景包括貝拉坡霎哈嘉醫療暨科研中心(即我們簡稱Vashi 醫院)及格納柏蒂普蕾海邊的國際耶誕puja。當中可見當年香港代表團及配婚盛況 (相片參考 http://www.kundalini.org.hk/album/India_xmas2003/page_01.htm )
2007年,本片在德國首映,到2008年,因為當時大家意會到她老人家已開始歸隱,有人發起在母親壽辰期間全球同步公映,於是香港就擔起了中文翻譯的任務,有幸參與其中。當年我們還安排了在沙田大會堂播放,之後幾年也試過在中央圖書館。當年北京、上海等地也響應了,台灣還搞了全島巡演。
20112 23她的肉身離閧了,但精神永存!
「就讓我們以這齣專業拍攝的紀錄片向這位自由戰士致敬。鍚呂瑪塔吉心目中的自由與解放,目光遠大,超越時空。由她父母親參與甘地反英獨立運動開始,她就著眼全人類從內在更深層的從人性的枷鎖中帶來自由與解放的使命上。本片除了由她現身說法外,也訪問多位她身邊的人,包括丈夫和兩位女兒,幾位門生等,一同穿梭時空,細述有關的歷史和遠景。」
------------ ----------------- -----------------

註:以下是2016年台灣霎哈嘉FB貼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yNzg2Mjg0.html
《自由與解放》是有關錫呂‧瑪塔吉‧涅瑪娜‧德維(Shri Mataji Nirmala Devi)一生的一部激勵人心的電影。 2007年本片在德國首映,此影片也在2008321 於世界很多國家放映,以慶祝錫呂‧瑪塔吉(Shri Mataji )女士的85歲生日。
錫呂.瑪塔吉女士曾進大學修習醫學和心理學,最後因活躍予獨立運動而最終未能完成課程。她嫁與錫呂華茲塔雅(C.P.Shrivastava)為妻。其夫以為官清廉知名。之後她的丈夫獲委任為聯合國世界海事組織秘書長,任職達十六年之久,數度連任,90年退休時獲英女皇嘉許授勛為爵士,之後他亦協助錫呂.瑪塔吉女士推廣她的靜坐法。她倆被譽為模範夫妻和公僕家庭的最佳典範。
由於靈性天賦,自知有朝一日要肩負向人類傳揚正確靈性知識的責任。等到197055日,在無法再忍受世上充滿假知識和基於母愛的驅使,她在海邊默想三整日後,終於打開了自覺輪(頂輪)。「霎哈嘉瑜伽」就在這時誕生。於是人類也可籍她這次的經驗,從此可以「大規模」地集體提昇體內的靈量,到達「自覺」的境界。
自此之後,她幾乎以全部時間四出傳揚此靜坐法,先在印度,然後周遊列國作公開講座,她甚至自付旅費,出資為各地設立練習中心,她亦不怕艱辛,與門徒一同下鄉傳揚,至今她巳經用英語作過數以千計演講和示範。她的上萬追隨者視她為母親多過導師。因此霎哈嘉瑜伽練習者都以『母親』(mother)稱呼她。她常強調:「我不想做你的導師,你要做自己的導師。」
錫呂‧瑪塔吉是有史以來能同時給成千上百的人得到啟明的聖者。她多年來推廣自然靜坐法,對人類救贖的活動已廣為世界各國所認知,1994年為俄獨立國協聖彼得堡國家科學院頒發榮譽會員,此項殊榮至今僅有十位,其中之一即為眾所周知的愛因斯坦。她是目前女性之唯一會員。自然靜坐法治癒癌症、糖尿病、特發性高血壓、坐骨神經痛、脊椎炎、關節炎、心臟病、心絞痛、焦慮神經病症、發育不全貧血症、癲癇病等等難症已為俄獨立國協衛生部教育部所公認。因此俄協政府為自然靜坐之推行亦鼎力協助。
--------------------------------------------------
如何得到自覺
http://www.sahajayoga.org.cn/jz_zj.asp
『我們是與生俱來有這權利達至瑜伽,即是與無所不在的力量合一,作為人類,你是有這權利與上天浩愛的力量合一的。』



2018/12/13

155. 由初班升上中級班,有什麼要求?


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可以先參考這頁:http://www.kundalini.org.hk/faq.html那是一大堆名副其實的常見問題當年常要在電話電郵或靜坐班裡回應查詢和提問,就索性一次過化成文字但考Shri Mataji說過凡霎哈嘉的工作必集體的來成就就再經多位弟兄姊妹幫忙推敲張貼在霎哈嘉香港網站的,之後也有多個不同的華文群體引用,包括台、武漢、北京、上海等。後來香港網站改版了,這一頁改為用外國某頁的常見問題翻譯版本。幸好原文仍收藏在靈量喚喜網 (http://www.kundalini.org.hk)

近來跟幾位帶班的義務導師談起,要從初級班升上中級班是否要有明確的指標和要求因為有些學員有個錯覺,「以為」上滿4堂初級就有「資格」上中級班。這裡首先要交代幾點,澄清誤會。
1.      在霎哈嘉裡面,我們一向避談「資格」的問題,或以「資格」來論人論事,而是講求「合適興否」的問題。
2.      Shri Mataji說過,我們要成為自己的導師,Shri Mataji從來沒有為霎哈嘉瑜伽的靜坐班制訂課程綱要或指引,從前世界理事會和現今的中央委員會也沒有。如何搞班帶班都是各地練習者從經驗中總結的成果。



四課堂,對很多知識學問來說,的確很皮毛。相對某些國家用1216課作為初階「課程」,在香港這個步伐急速的社會,如果照跟根本沒有市場,只會嚇怕參加者。那怎樣才算合適呢?經過二十年摸,我們發展出這樣的模式:

1.      霎哈嘉瑜伽的靜坐班應該同古代瑜伽士收弟子一樣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2.      要引參加者成為自己的導師先自己問自己最後跟義導師們共識互相尊重才決定。
3.      四堂課,多年來那只是一個向學員們提供的指引和「誘因」,不是條件。如果任何人要升班,應教導他們面對「自己」,最好「問問自己」以下5條問題:
A.          我有沒有完全明白課堂上所教的?
B.          我有沒有回家天天練習?
C.          我有沒有好好看過初階書,基本上都看得懂和認同嗎?
D.         我有沒有真的感受到靜坐的效果,或感應到入靜的基本狀態?
E.          我有沒有強烈的升班意願呢?

如果以下5條問題的答案都是很肯定的YES,恭喜你。請勿猶豫,升班吧,那怕只來了兩課。如果有其中一條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連自己一關也過不了,不要找導師為了。謝謝。


2015/09/02

151. 某某這樣講

( 這兩三星期,集體內的事,越來越風起雲湧,多事之秋,又要出手。上兩週身在外地,本來快要踏上歸途,也等不了,用手機起草本文並立即發到香港和大陸)
不少人提問,某某這樣講,某人那樣教,正確否,就一舉回應如下。如有需要,請把本文轉發給仍有疑問的大陸霎哈嘉練習者。
大家先姑且只講一些大原則:
(1) 有些人會自作聰明,把Shri Mataji 的教導複雜化。她在世時,跟不小少門人留下教誨,指引。你問下講新方法的,SM 有這樣講過嗎?不要告訴我那是某某教的,或醫生教的。某人的言論可取代母親的言論嗎?
(2) 她一講再議,不斷提示的,為何我們不在意,但她可能只講過一兩次,甚至沒有講過的,我們就要這麼在意,煞有介事?為什麼?
(3) 如果是假知識的媒介,始終會露出尾巴,最容易現形的特徵,是自我膨漲、離群搞小圈子、藏首露尾、做違反正道的事(尤其談論密派雙修術)、能量感應到「寒風」而非涼風,(也常把玄學掛在嘴邊) 等等。如果有人領導其他人時出現這些徵狀,建議你退耕還林,跟這些人保持距離為上策。
(4) 不要同我講用新方法手感更好。SY 的精粹是手感嗎?如果你只想追求手感,或特異功能,那麼霎哈嘉瑜伽不適合你。
(5) 沒有人比本人更能明白母親所說的合群和尊重領袖的重要,不單是因為本人在霎哈嘉的日子裡聽過她說多少次談這課題,也因為,本人身為龍舟教練,深明箇中真諦。在龍舟上面,任何人,只要動作稍為不協調不統一,不論是因為「自我」原因也好,一時出錯也好,則全船的前進速度都受影響。所以,母親一再強調要凝聚在集體,支持集體,都 一直深深明白,也常勸誡其他人。

如果有人故意做出為害集體的事,我們要問,上天喜歡這樣嗎?滿足了自我的烈火,但對人對已的昇進,有益嗎?

共勉!

2015.8.24

2010/03/15

143. 耶穌講<大筵席>的比喻

這兩星期常想起耶穌講過的一個著名比喻 <大筵席>
16 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
17 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
18 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
19 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
20 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21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22 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
23 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24 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加福音 十四章)

套用在所有自稱得到上天呼召的人身上,大家好自為之。

有時間重看祝福與考驗的關係,再看看中文通訊第一期有位香港女士如何得到錫呂瑪塔吉當面答問,再重看之前那篇錫呂瑪塔吉談筵席與小孩的小花的比喻,有何悟?

2009/09/06

142. 唔好笑花師奶

短片推薦: “我們這一家7A – 媽媽幹的好事” (國語版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O9gLpUJwbU/
唔夠喉要看多d, 可按: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503502o1p12.html (這版本串連了其他相關片段,一次睇多集 “我們這一家” ,必須手動按停 )
唔好笑花師奶呀! 你同我都係差唔多 – 都係有制約, 都係算 “食塞米”。
.
.

2007/12/22

79.自製DIY香座 - dragon boat incense holder

來自這個網站 http://warehouse.carlh.com/article_105/
,有興趣自己造一個玩玩。 當禮物送給小弟都唔拘呀。造出來就是一個龍舟型的香座。不過你要懂得用電鑽和手鋸等工具。

2007/04/01

(58)自行車與自覺的靈

之前曾熱愛單車 (自行車),也曾在不同時期擁有過不同款式的。9年前,即約1998年,因為轉換工作再沒有地方收藏的問題,突然決定全身退隱,連單車和頭盔都送給了剛遷入南丫島的史提芬 (Steven)。不過,糊里糊塗去年(2006)年中因為「單車之友」的搞手慫恿,又突然重出江湖,暑假時更用六千元在深圳組裝一部不錯的新車,接著12月開始到廣東長途旅程和在香港境內遊,也在香港著名的單車論壇活躍起來。自己的網頁也多了一個多采多姿的題目和一批照片。

想不到,這樣投放注意力的「同時」,香港單車隊不斷創高峰,先在2006年12月的亞運會創出了兩面金牌的驕人佳績;今天,又傳來香港選手黃金寶在自行車世界錦標賽中,完全出人意表的在15公里場地賽成為了世界冠軍的消息。看著電腦上的報導,心裡有點激盪。

霎哈嘉士這樣投放「個人」注意力,竟有這樣的效果,真不可思議。不應是蝴蝶效應那麼簡單。

要告訴大家,真不能輕視一個已得自覺的靈的少許注意力。

Jay Shri Mataji!

2006/10/19

(45) 反擊戰

東北交流會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為各參加者的昇進和体驗帶來了不大不少的跨躍飛翔。各人的分享,好像預示了霎哈嘉要在全國有更大更美好的發展。不過,活動後,香港和北京却尤其要面對更大的挑戰,更大的負性能量在進逼,很多人感到心輪和左脈感染、集體的內部問題也一下子的浮了出來,不可說不嚴重。今天收到三篇中文電郵要回應,綜觀還是感到,同一個模式又再出現,就是霎哈嘉要在什麼地方有重大發展之前,負面能量必然反撲,作更大的侵襲,其進攻形式可能是外來的文字誹謗抹黑,也可能是內部的離間、謠言和猜忌。也可能是個人層面的把負面情緒、陋習或離心力浮到表面。今天覺得,幾年前這篇刊於中文通訊的文章要再派上用場。

* * * * *
印度之旅回顧
[ 95年旅途上寫的部分手記……當中的啟悟,似乎今天仍很合適。]
……眾人的喜悅本身就是祝福。大家都為Mother「終於」來到中國親身介紹霎哈嘉瑜伽而高興。這是因為母親一早就講過會發生的,大家也為那兒發生的事,如此美好,甜蜜而為中國人慶幸,為將要在中國成就的事鼓舞。……
不過,很多人的忠告是,根據在多國的經驗,在英國、澳洲都如是,而母親也啟示過多次,每當霎哈嘉瑜伽在某地展開之前,必有重大Negativity反擊,但這惡性力量每每不是外在的、有形的;它的危險,在於它來自內在,來自個人本身,例如不合群、反對領袖、製造謠言、挑剔、責怪等……

2006/09/11

(40) To be or not to be

莎劇中有句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很難翻譯。有人譯作: “活好,還是死?那是問題。”
那是哈姆雷特王子面對生與死之間抉擇的悲鳴;那是活與不活、「做與不做」之間、默默接受命運還是以行動回應或反彈之間的無奈表白。有人說那是因為他這話觸及生命本質的哲理,直指人生的終極答案而成為千古絕唱。

對霎哈嘉士來說,應該說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NOT a question!” – 做與不做,發生不發生,不是問題。也可以說:“To be or not to be, that should NOT be a question!”

也想為原句來個下聯,對很多人來說,總過不了額輪一關: “Forget and forgive, that is the point.” – 忘記與寬恕,那才是重點。或可以是 "Forget and forgive, that is the way.” – 忘記與寬恕,那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