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3

81. 神話?神的話?

近來很多人說久違了神話故事,很久沒有人講了,想多聽一點。今天就開個神話學堂,先來講下有關的「基本功」。我們要先打好理論和理解的基礎,否則再好的材料,珠玉在前也只會令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摸不著頭腦;有些人卻可能會盲目的抗拒或盲目的接受,囫圇吞棗,消化不良,不明所以。
來到霎哈嘉之前,小弟沒有把太多注意到中外各地的神話故事,在玄學方面也涉獵不多。來到霎哈嘉之後,錫呂瑪塔吉也只是點到即止。不過,跟很多人的經驗一樣,得到自覺之後,加上母親的大小開示,才能更明白各地的神話、宗教、哲學、醫學、養生、道德、聖賢和玄學等各範疇的真義;也能更明白祖國傳統文化的可貴。

幾年前曾在圖書館裡翻閱一些研究神話理論的書,很失望,看罷序言已不想看下去。很多學者對待神話故事的態度是:神話只不過是原始社會的先民在長時間跟大自然接觸和交往,不斷探索大地面貌時的一些總結,又或是以故事抒來發一下自己對大自然和宇宙的看法和情懷。而且,他們普遍認為很多故事都不是由一個人寫成,是一點一點的積累,慢慢改寫修飾而成。雖然學者們會較普通人更仔細的把神話故事 (myth) 和傳說 (legend) 分開來討論,但不難發現,學者們仍是不自禁地以傳說的角度去理解神話故事。這是筆者不拘同的。神話故事應該是上天真理的 fossilization (化石模式 ),讓千萬年後人人仍能從化石之中平等地窺見上天的面貌和意旨。只要有緣,我們不必任何中介人為我們傳話,給他們壟斷來自上天的知識,尤其是印度的神話。

與其要問神話故事的來源,不如先問:為什麼要有神話故事?它的作用是什麼?

所有廣泛地受印度人膜拜的主要神祇,都(一)曾在遠古的神話和宗教古經典裡出現過,而且(二)至今仍廣為傳誦。其廣泛的程度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這兩點都是世界各地的神話與印度神話之間最明顯差別的地方。

要明白印度這個靈性之鄉的文化和宗教哲學,我們不得不瞭解其神話。來到霎哈嘉, 越來越發覺,所謂「神話」故事,有些是「神的話」,有些是仙人指路或「天啟」,由修行者寫成,有些記載了大量神話故事和經文的印度古老典籍更相傳是仙人 (例如廣博仙人、蟻蛭仙人 ) 所寫。為什麼他們要把故事寫下來呢?

回看印度歷史,古時印度出現過種性制度 (caste system ),即我們現在指的階級制度。四大種性包括婆羅門 ( 即祭司及其後人 )、皇族貴冑與武士、平民和賤民。這種階級思想到今天仍是陰魂不散。古時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出現過巫師或祭司之類的一群特殊階層。印度也不例外。原本因為他們有特異功能,懂得與大自然的神明溝通,漸漸的,人要跟上天和神明溝通,他們就是唯一可選的中介者。可惜,權力使人腐化。他們位高權重,還壟斷學習和使用梵文的權利。梵文是印度各大古老經典所用的語言,也被視為上天的語言。黎民百姓不懂梵文,沒有資格學梵文,上天的知識也就由一小撮特殊階級壟斷,人要找尋跟上天合一的知識和法門也就給這些祭司、中介者壟斷。試想,這情況上天喜歡嗎?認可嗎?

天無絕人之路。上天就是利用神話故事,讓人人都可以完全平等地瞭解祂各個面相、接近祂的真理。人人可以傳誦,不分貴賤。來到霎哈嘉的感覺是,神話故事也能以有趣和隱昧的方式,等待我們這些有緣的人、有心的人能在「黃金時代」和「揭露的年代」,在覺醒開悟的狀態下更深入的窺見上天的意旨;它也向我們揭示了三脈七輪、「天人合一」、正道正法、修行和霎哈嘉文化的真義。例如,看看象頭神格涅沙受創造的神話故事,它幾乎把根輪的顏色、花瓣數目、特徵、力量和相對大自然元素等等全都啟示了。又例如,看完印度兄妹節和喉輪特質的資料,再看關於神祇克里希納的故事,自有另一番體會。

小弟一直都建議大家多看印度神話。可以自己在書店找,過去幾年坊間簡体字版的選擇越來越多。不過要小心挑選,讀時也要保持明辨力。有兩點要交代一下。一、因為歷史原因,有些故事細節在流傳的過程中曾被人故意篡改或曲解,尤其中古時代印度出現過一些密派方術 (美其名叫 tantric譚催瑜珈,今天密宗的男女雙修邪門就是多得他們的誤導 ) ,大力渲染天神的風流韻事。二、很多新翻譯都是某教派門人所譯,不少是從旗下的英文本再譯出,書的結尾也有其宗師肖像。很明顯這些資料會有故意的偏倚和不純粹的知識。

小弟鄭重推荐我國一代梵文泰斗,被視為國寶的季羨林老先生的各個譯著,包括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 ( 有關羅摩王子與猴神的故事 ) 與摩訶婆羅多 ( 大戰書 ),還有北京大學梵文教授張保胜先生直接從梵文譯出的 《薄伽梵歌》。如果要一本書就包括多位神祇,有英國作家 V. 艾思斯著 (孫士海等譯 ) 的《印度神話》(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2001)。她雖是英國人,但那是她結合多年的研究寫成的,有二百多頁,平裝,是綜合性的入門書,仍很有參考價值。

= = = = = = =
參考: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訂購: 1 , 2 , 3. 簡介/ 書評 : 1 , 2,
《摩訶婆羅多》訂購/ 簡介: 1, 2,
人民網-文化-【文化人物】季羨林 ( 傳記 2005.8.5)
印度神話 http://angelcity.idv.tw/world/india.htm
獅子吼站精華區- 印度神話小考
印度人的異性結義 -- 兄妹節 (Raksha Bandhan)

本blog (無極而太極 -http://sahaj-fai.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

沒有留言: